
停車付費很正常,重點是該如何計價。
使用者付費的道理,應該是生活上的基本常識,雖然這項政策如果開始執行後,勢必會增加用車族的花費,但這次似乎沒有反對的理由,況且,台北市中心多數停車位早就有停車付費的習慣,免費停車格大多分布在非市區道路,以住宅區為主,可以想見流動率肯定不高,所以出現佔車位的在地文化並不意外,那麼買車位的車主比較笨囉?加油要付錢,車輛牌照也要繳稅金,既然依樣叫做停車格實在沒道理分免費跟付費的區別,既然如此,實在想不到還有什麼反對的理由,而既得利益者或許會用不同想法解釋這個可能的改變,換個角度想,至少不用煩惱每次出門要換一台車來佔位,而有車族是不是該思考一下,停車格收費方式是否合理?或許可採用累進收費或是週末優惠或免費等配套方式,讓停車收費這件事情公平合理,理論上便可以解決長期佔用車位的問題。
免費停車就會有佔用車位的問題,時常可見長期停放未行駛的車輛。
用車該花的費用本來就不少,停車費與上百萬的停車位相比,或許我們更該關心油價或是燃料稅的計算方式,實在無法理解開公司能規定每年要獲利多少?只要不足就漲價,消費者竟然沒有其他選擇?該是搖旗吶喊的時機了。
使用者付費天經地義,想停多久都沒人會管你。
文章出處:http://www.channel-auto.com/ai_2_1159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