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7月失業率連2月上升 學者憂工時不足與無薪假才是警訊。圖/取自Getty Images
行政院主計總處今(22)日公布今年7月失業率為3.4%,月增0.04個百分點。對此,學者受訪表示,數據表面上看似平穩,但背後潛藏的隱憂不容忽視,未來失業率是否上升,將取決於「工時不足」與「無薪假」等領先指標的變化。
輔仁大學金融系教授韓千山受訪表示,7月失業率微幅上升,主要受到畢業季影響,應屆畢業生投入職場尋找工作,算是合理的季節性現象。但他強調勞動市場不能只看失業率,真正的隱憂會先反映在「無薪假」或「工時不足」等指標。他提醒,近期已有「做四休三」的案例出現,這就是潛在風險訊號。
而產業影響面向,韓千山分析,工具機、汽車、金屬、自行車等傳統產業可能首當其衝;反之,AI與半導體產業暫時仍相對穩定。他點出四大未來觀察重點:首先是工時不足是否持續惡化;其次是美國出口訂單的變化,尤其對機械、金屬、自行車等產業影響大;第三是AI伺服器出口表現能否持續帶動需求;第四則是關稅談判進度,因台灣在部分關稅上相較日韓處於劣勢,恐讓相關產業被迫實施減班休息。
此外,韓千山指出,即將上路的「碳邊境調整機制」(碳關稅),也可能對鋼鐵、水泥等產業造成壓力。如果企業透過減班休息仍無法改善獲利,再加上匯率升值的雙重挑戰,紡織、金屬、自行車等傳統行業恐將首當其衝,進一步影響就業市場。
韓千山表示,政府未來需持續追蹤這些領先指標,並針對受影響產業提出配套措施,「不能只看到表面數字漂亮,就忽略背後潛藏的結構性問題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