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面對川普關稅 中經院院長連賢明:台灣應謹慎避免過度對抗。圖/記者湯暖萱攝
中華經濟研究院今(1)日公布台灣製造業八月份的採購經理人指數(PMI)經季節性調整後為47.9%,已經連續三個月呈現緊縮,低於50榮枯線代表整體製造業景氣仍偏疲弱,這也是2024年4月以來最快的緊縮速度。市場目前對美中貿易談判進展及美國232條款未落實,關稅觀望恐到年底。
中華採購與供應管理協會顧問白宗城指出,關稅真正的衝擊還要看美國海關HS Code(貨品分類編碼)確認後才會明朗。舉例來說,一台含充電電池的電風扇,海關可能判定它是「電風扇」或「電池」,不同分類稅率差距很大。另一方面,製造業的營運成本和原物料價格已連續11個月上升,讓業者採取保守的採購策略,原物料存貨也連續兩個月下降。
白宗城進一步說明,在各項指標上,新增訂單已連續五個月緊縮,是自2023年6月以來最快;生產指數雖然也連續三個月緊縮,但比上月略回升0.9個百分點。未完成訂單指數下滑,是2024年3月以來最快的下降速度,意味著原本累積的訂單正在慢慢消化。出口與進口指數也持續緊縮,客戶的存貨已連續34個月低於實際需求,顯示市場普遍謹慎,企業採「小心試水」的策略拉貨。
台灣出口面臨不確定性 232條款與成本轉嫁持續發酵
中經院院長連賢明指出,雖然關稅方向已明朗,但真正對市場的影響,需要等進口商、廠商及政府間的談判完成,預計最早也要到年底甚至更久,才能看到全面效果。
連賢明表示,在成本上,從原物料價格上升到最終商品價格反映通常需要三到六個月的時間,廠商與零售商目前吸收了大部分成本約67.6%由廠商承擔,消費者約20%,但預期到10月份,消費者可能需承擔高達60%至70%的成本。這代表市場價格將逐步向終端消費者轉嫁,短期內企業仍承受壓力。
美國232條款未落實 台灣出口與科技業承壓
針對台灣出口的特殊挑戰,連賢明指出,美國232條款涉及台灣出口65%至70%的產品,目前細節尚未落實,連韓國與日本也仍在等待簽署協議。若美國前總統川普再次執政,可能採取反全球化策略,並擴大232或301條款適用範圍,甚至要求在中國大陸有設廠的企業必須完成特定測試程序才能出口,增加市場的不確定性,市場觀望可能延至年底。
產業層面上,白宗城表示,台灣傳統產業與科技產業原本就存在差異,232條款若進一步實施,可能加劇科技業內部的兩極化,先進製程因易於在地投資而受影響較小,成熟製程則可能面臨產能過剩和成本壓力。
不過,白宗城指出,第二季的台灣出口表現仍亮眼,受廠商提前拉貨影響,出口成長約30%。AI產業表現亦受矚目,但是否能持續拉動需求,仍有待觀察。他提醒,目前最大的變數仍是全球貿易與政策的不確定性,企業與消費者需保持警覺並做好成本與風險管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