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出口推升GDP 產業兩樣情 學者示警:232條款是關鍵變數。圖/取自Getty Images
行政院主計總處今(31)日公布最新概估,今年第3季實質國內生產毛額(GDP)年增率達 7.64%,大幅優於8月預測值。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執行長吳大任指出,雖受惠於出口強勁與AI科技需求延續,但背後傳統產業正面臨長期性困境,232條款未定成最大變數。
吳大任分析,台灣出口自今年5月起連月創新高,需求熱度一路延伸至第3季,成為推升GDP的重要動能。不過,他也提醒,這波出口榮景存在短期性條件。雖然美國已宣布對台實施對等關稅,但真正開徵始於9月7日,因此第3季大多數時間仍處於關稅空窗期。此外,對台灣影響更大的「美國貿易擴張法232條款」中半導體關稅尚未定案,這段過渡期反而成為出口暢旺的利多因素。
232條款未定成最大變數
吳大任指出,232條款關稅一旦實施,台灣半導體及電子產品恐面臨新挑戰。他說「現在情況看起來很好,但若232條款的半導體稅率偏高,經濟可能會逆轉。」目前台灣正積極爭取在該條款中獲得關稅豁免。他並舉例韓國在與美國簽署貿易協定時已取得特別承諾,未來半導體關稅不會高於台灣,顯示此議題攸關產業競爭力。
經濟結構不均 科技亮眼、傳產壓力大
針對主計總處提到的「成長不均衡」現象,吳大任認為這是目前最值得警惕的問題。他指出,AI與資通訊產業持續創新高;反觀傳統產業則受制於關稅與市場競爭壓力,表現疲弱且訂單減少。「尤其是中部的機械、金屬等傳統產業,訂單困難導致無薪假人數增加,這種情況正逐漸惡化。」吳大任說。
展望未來,吳大任提醒,232條款半導體關稅的定案將是決定未來台灣經濟走勢的最大關鍵,他說,若台灣未能在談判中取得豁免,出口條件恐急遽轉差,經濟榮景可能出現「逆轉」。





